English

建筑书露出新面孔

1999-09-0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本报记者 赵晨钰 我有话说

今年6月,国际建筑协会(UIA)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期间,一批建筑精品图书相继问世。然而有些出人意料的是,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由梁思成、林徽因等名家执笔的建筑人文类图书也大出风头,赢得了许多建筑人士及一般读者的青睐。

中国建筑业协会信息交流部主任蒋维说,建筑不仅仅只有技术、管理,而是一个内涵很大的行业。譬如建筑美学,就是一个有待开垦的学科。据他说,该协会下属单位的一些青年工人对《中国建筑史》就很感兴趣。中国建筑学会资深学者顾孟潮先生认为,建筑类图书人文化是其正确且必然的发展趋势,这是已被一些发达国家证明了的。例如,一部由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学员帕瑞克·纽金斯所著的《世界建筑艺术史》以其生动流畅、夹叙夹议的文字吸引了众多读者。该书自出版以来已再版20次。其实,我国的建筑书籍有过文学味很浓的历史。建筑学家梁思成、茅以升等,都是学贯中西、触类旁通的名家。他们是“以诗人的眼光看建筑”、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专业知识,其著作行文优雅,颇具吸引力。而目前我国市场上的建筑书太“硬”,即术语太多,文字生硬,没有渗透力,因而对建筑圈外的读者缺乏吸引力。那么这一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?顾孟潮认为,这首先是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。我国高校的建筑系不是像国外归入艺术或人文院校,而是通通设在工科院校,将其完全当作一门技术而不是艺术,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现代建筑只是“泥瓦匠搭房子而已”。其次则是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偏差。正如科普一样,写作普及型建筑书被认为是没水平,甚至会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。所以建筑人写文著书一味追求深奥、大量使用专业术语、力求摆出一副“高深莫测”的面孔来,从而失去了大量普通读者。中国建设银行职员黄涛说,能够了解世界各地建筑的风格及特点一直是他所喜欢的,但市场上的建筑类书专业性太强,作为外行人基本看不懂,如果仅仅看一看建筑观赏图集又很不过瘾。

可喜的是,我国出版界与建筑业的一些人意识到并已开始扭转这一局面了,除了上文提到的《中国建筑史》,还有百花文艺出版社的“金鼎丛书”、安徽科技出版社的《安徽古建筑》、黑龙江科技出版社的《中国建筑美学》等一批建筑人文类图书已纷纷登场。这批图书行文流畅,字里行间颇有诗情画意,对建筑爱好者、文学爱好者,都具有一定的可读性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